Episode 130: 「我们的目的是提供更少的信息。」




 IT 公论  show

Summary: <p>《IT 公论》会员计划推出!本期我们讨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app 的解绑与捆绑两种趋势,web 和 native app 的区别(放心,不是关于用户体验的老调重弹),Firefox 的未来,以及李如一和《好奇心日报》合作的游戏专题。</p> <p>每月三十元,支持李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a href="http://itgonglun.com/member">itgonglun.com/member</a>。</p> <hr> <p>如<a href="http://ipn.li/itgonglun/130/">本期</a>标题所说,在信息过载的今天,我们的目的在于提供更好,而不是更多。有听众说会员制 = 粉丝经济。但我们从未把大家视为「粉丝」。你们是朋友,是听众,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授予和索取。《IT 公论》更像指针,它所指向的东西,有时需要付出一点努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干货」都是如此。</p> <p>一位任先生来信说,微信公众账号无法从网页链接,是因为微信团队不希望大网站轻易将其流量优势转化成公众号的关注数:</p> <blockquote> <p>微信不鼓励「大」号的产生,所以将关注公众号的方式统一做成繁琐的刷二维码,或是搜索名字,以此将大家拉到同一起点。不过有趣的是,最近微信<a href="http://www.pingwest.com/wechat-open-communicate-interface/">开放了</a>允许第三方开发者通过 app 链到公众号的接口。</p> </blockquote> <p>在设计上抑制大网站将流量倒入微信公众号,对于独立媒体有促进作用。腾讯对 UGC(「用户创造的内容」)的信仰体现无遗。在链接一事上对 app 和 web 区别对待,让我们想起了风险投资公司 a16z 的 Benedict Evans 最近的一篇<a href="http://ben-evans.com/benedictevans/2014/8/1/app-unbundling-search-and-discovery">〈App unbundling, search and discovery〉</a>。通常我们把后 PC / 移动互联网时代视为秩序的重建。在全体网民用桌面浏览器上网的年代,任何人可以做任何事。要链接别人家的一张网页不需要对方提供什么支持,也不大会考虑「我是不是白给他带去流量了」这种事。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转向了以 app 为核心的操作模式。对于开发者而言,限制多了,规矩多了,但用户则感到秩序随之而来,获得了精神上的安宁。</p> <p>Evans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了这个变化。在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浏览器是你和互联网几乎唯一的接口。主流的浏览器品牌不过两三个,它们之间的差别只在于好用程度。移动互联网时代,成千上万个 app 都可以是你和网络的接口,而 app 之间无法方便互联,导致 Google 揭橥的以互相链接为基础的信息发现模式不再成立。发现内容的成本大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中美的互联网产品采用了不同的做法。简单来说,美国更倾向于解绑,中国则更倾向于捆绑。</p> <p>解绑的典型例子是 Facebook。继 Facebook Messenger 成为独立的 app 以来,最近 <a href="http://www.facebookgroups.com/">Facebook Groups</a> 也被分离。而 Evans 拿百度地图与微信两个例子说明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捆绑倾向。当你把订餐和买电影票一类的功能都塞入百度地图时,你似乎是在暗示用户说「我们可以回到美好的前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用整天安装、升级软件。你只要有一个 N 合一软件(以前是浏览器,现在是微信和百度地图等疯狂整合功能和内容的 app)就够了。</p> <p>中美公司在这一点上的区别,背后的因素恐怕非常复杂,但李如一认为单纯以「国人使用习惯」来解释是偷懒的做法。工具虽是应人类需求而生,但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类——Marshall Mcluhan 几十年前就说过了这个道理。究竟「国人使用习惯」是事先就存在,只等创业者一一归纳并满足的某种属性,还是创业者对工具的设计更大地塑造了我们现在称之为「国人使用习惯」的那种东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p> <p>说到中美差异,美国人 Dan Grover 最近从旧金山搬到了广州,加入微信团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他在博客上写了<a href="http://dangrover.com/blog/2014/12/01/chinese-mobile-app-ui-trends.html">一篇长文</a>总结中美互联网产品在 UI 上的区别。在我们都已经习惯随时「扫一扫」的今天,可能很难想像有不少美国普通民众不知道二维码究竟该如何使用。但二维码在中国(以及部分其它亚洲国家)的风行是不是一种滥用?毕竟在公园拍摄树干上的二维码是一种无缝的用户体验,而在微信公众号发送一篇文章也要拿出手机拍一下电脑屏幕就相当分裂了。验证用户的信息应该有更好的方法。</p> <p>Chromebook 笔记本在今年第三季度于美国学校的销量超过了 iPad。固然学校市场对计算设备的需求属于价格敏感型,但我们也可以说 iPad 对教育市场的想像没有能被现实证明。这里仍然可以联系到 Evans 关于解绑与捆绑的理论。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浏览器走天下,而 Google 在 Chromebook 干脆是把浏览器做成了一整个操作系统。看起来美国人也更喜欢大而全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国人与国人毕竟都是地球人,深层次的共性依然多于个性。</p> <p>还记得 Firefox 吗?2004 年,那可是一款能够用让用户众筹(2004 年!)买下《纽约时报》整版广告为其助威的浏览器。但 2014 年的今天,身为半个前端开发者的 Rio 做项目时经常已经不去测试 Firefox 的显示效果了。Opera 改用 WebKit 引擎之后,Gecko 系的 Firefox 更加显出了悲怆感。最近 Mozilla 终于决定为了让 Firefox 上 iOS 而改用 WebKit(苹果不允许第三方开发者使用 WebKit 以外的引擎),或许他们终于意识到了情怀不能当饭吃。当年响应其号召筹款买广告位的那些用户,实在是因为受够了 IE。历史上单纯因为「开放」之类的口号赢得市场的产品……存在吗?</p> <p>时代确实不一样了。Firefox 辉煌的日子里,连 Google 都要看重这个入口。Mozilla 的绝大部分收入常年都来自 Google 为了让自己成为 Firefox 默认的搜索引擎而支付的巨额费用。不过最近 Mozilla 宣布 Firefox 的默认搜索引擎将改为 Yahoo。我们能理解 Yahoo 为什么要这么干,但不觉得这对 Firefox 的用户会有任何好处——更不觉得它对吸引其它浏览器的用户转用 Firefox 能有什么帮助。</p> <p>李如一的〈<a href="http://qdaily.com/display/articles/4158">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游戏,毕竟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媒介</a>〉(原题为〈阅读游戏〉)作为《好奇心日报》游戏版块的开篇词已经于上周末上线。接下来的一年里,他将以客座编辑的身份为《好奇心日报》策划和撰写一系列有关游戏的专栏与专题报道。这里有为游戏正名的意思,但更关键的是强调 inclusiveness。少用黑话,正确拼写,不追主机新闻,不写导购向的游戏评论,不回避十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的游戏,把游戏当作媒介、艺术与可阅读的文本来对待。正如我们有 Taylor Swift 也有各种地下音乐,我们有 Dota 2,也有各类独立游戏。或许未来的小朋友选择男女朋友时问的不再是「你听什么的?」,而是「你最喜欢什么游戏?」</p> <h2>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h2> <ul> <li><a href="http://www.newrepublic.com/article/120389/virginia-woolf-movies-and-reality">弗吉尼亚·伍尔芙看电影</a></li> <li><a href="http://www.nytimes.com/2014/10/26/magazine/what-if-age-is-nothing-but-a-mind-set.html?_r=0">如果年龄只是一种心理状态</a></li> <li><a href="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4/11/24/good-game">《纽约客》对全球第一女性电竞选手 Scarlett 的特写</a></li> <li><a href="https://kev.inburke.com/kevin/invalid-username-or-password-useless/">用户名/密码不正确</a></li> <li><a href="http://www.allenpike.com/2014/podcast-recording/">为什么做专业播客录音软件肯定亏本</a></li> <li><a href="http://animagraffs.com">Really nice demonstration of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like a car engine or loudspaker)</a></li> </ul> <h2>相关链接</h2> <ul> <li><a href="http://itgonglun.com/member">《IT 公论》会员计划</a></li> <li><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929267/answer/34633144">Rio 在知乎关于会员计划的答案</a></li> <li><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lawrencelry/19909329">李如一:关于《IT 公论》会员计划的几句话</a></li> <li><a href="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The Information</a></li> <li><a href="http://ben-evans.com/benedictevans/2014/8/1/app-unbundling-search-and-discovery">Ben Evans: App unbundling, search and discovery</a></li> <li><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KISS_principle">KISS</a></li> <li><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Hoarding">Hoarding</a></li> <li><a href="http://dangrover.com/blog/2014/12/01/chinese-mobile-app-ui-trends.html">Dan Grover 最近从旧金山搬到了广州加入微信团队</a></li> <li><a href="https://blog.mozilla.org/blog/2014/11/19/promoting-choice-and-innovation-on-the-web/">Firefox switches to Yahoo as its default search engine</a></li> <li><a href="http://apple4us.com/2011/01/html5-video-war-part-1/">旧文: Mozilla vs. H.264 part 1</a></li> <li><a href="http://apple4us.com/2011/01/html5-video-war-part-2/">旧文: Mozilla vs. H.264 part 2</a></li> <li><a href="http://app.net">App.net</a></li> <li><a href="https://joindiaspora.com/">Diaspora</a></li> <li><a href="http://ello.co">Ello</a></li> <li><a href="http://ipn.li/itgonglun/117/">IT 公论 #117:要干货,读教材</a></li> <li><a href="http://qdaily.com/display/articles/4158">《好奇心日报》: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游戏,毕竟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媒介</a></li> <li><a href="http://www.thinkwithportals.com/">Portal</a></li> <li><a href="http://www.crossyroad.com/">Crossy Road</a></li> <li><a href="https://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710593842/theresa-duncan-cd-roms-visionary-videogames-for-gi?ref=category">Theresa Duncan CD-ROMs: Visionary Videogames for Girls</a></li> </ul> <h2>人物简介</h2> <p>李如一:<a href="http://www.zijieshe.com">字节社</a>创始人。<br> Rio: <a href="http://www.apple4us.com">Apple4us</a> 程序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