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 154: 海外中国程序员系列之四:Bold 开发者李元昊/姜音




 IT 公论  show

Summary: <p>断档多时的「海外中国程序员系列」本期重开。我们请来了住在德国的 <a href="http://theboldapp.com/">Bold</a> 开发者李元昊以及设计师姜音,和吴涛一起聊独立 iOS 开发、UI 设计、以及德国的创业环境。另外不要错过节目最后的听众反馈。</p> <p>每月三十元,支持不鸟万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a href="http://itgonglun.com/member">itgonglun.com/member</a>。若您无意入会,但喜欢某一期节目,也欢迎用支付宝支付小费(建议金额:一元、五元或十元人民币):hi@itgonglun.com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p> <p><img src="/upload/itgonglun-alipay-QRcode.jpg"></p> <hr> <p>第 154 期《IT 公论》是特别节目,属于我们的「海外中国程序员」系列。我们请到了住在德国的开发者李元昊和设计师姜音聊了她们的 <a href="http://theboldapp.com/">Bold</a>。李元昊曾在一家德国公司做汽车软件,2014 年辞职,开始了「结婚前的最后一次任性」。到了今天,Bold 已经出到了 2.0 版,姜音也从未婚妻升级为妻子。「Be Bold」不仅是 Bold 的口号,也是李元昊本人实践的生活方式。欢迎大家<a href="https://ipn.li/itgonglun/154">收听</a>。</p> <p>在今天的会员通讯里,我想对上周五的通讯《谁是本雅明的接班人?》做一下跟进。在那封通讯的最后我提到了本雅明对建筑的观点:</p> <blockquote> <p>本雅明在谈到建筑时说,建筑是史上第一个「可以不专心体验的艺术品」。建筑的使用者很少会像看油画或欣赏交响乐那样,以「浸入式」体验面对建筑。</p> </blockquote> <p>这句话引起了一位建筑设计师的不满,令我意识到自己确实有断章取义之嫌。故在此处略作说明。</p> <p>本雅明对于「不专心」(distraction)显然有特别的兴致。在撰写《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同时,他写了一篇题为《不专心理论》(Theory of Distraction)的笔记。全文只有两页,而且并非完整文章,而是一条条微博长度的思维断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大致思考框架。</p> <p>这里的不专心要和艺术作品的可复制性/可再生产性联系在一起思考。在古代,艺术品无法轻易复制(例如一件雕塑),故创作者必须追求永恒。无论是普通欣赏者还是艺术市场对于原版、真迹的执着,都是基于难以复制这一事实。另一方面,与无法复制的艺术品相连的还有无法复制的艺术品感知体验。你为什么还没看《广告狂人》?因为知道什么时候都可以看,所以暂时就不急着看。如果是去美术馆看画,就意味着你单独切了一块时间出来给某件作品独享。但如果名画可以复制呢?事实上,对于普通欣赏者(大众,mass)而言,去大都会美术馆看作品,真的未必比在<a href="http://www.metmuseum.org/collection/the-collection-online">大都会线上美术馆</a>看要好。一线美术馆很多都以沦为旅游景点,那种和艺术品一对一的专注观照体验,往往还是宅在家里面对玻璃屏幕比较容易复现。但那样我们就又回到了「因为知道什么时候都可以看,所以暂时就不急着看」的状态。相信大家的硬盘上都有很多一直说要看但还没看的电子书、电影和电视剧吧。</p> <p>建筑在这里是很特殊的。或许未来我们可以 3D 打印房子,或许更近的未来我们就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看房。但至少在今天,建筑的本体以及观赏、使用建筑的体验都是无法复制的。但如本雅明指出,建筑这个超级古老的人类创造,却从一开始就只能「不专心」地去欣赏。我在给那位建筑师朋友的回信中说:</p> <blockquote> <p>我觉得「建筑可以不专心体验」这件事情人人都能体会得到。所谓走马观花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本雅明要是懂中文估计会拿走马观花这个成语来做文章的。)这是体量造成的,看画你可以一次性看到它的全部,建筑就不行了。此外,人在使用(体验)建筑时往往也在做别的事情——看电视、工作、吃饭、做爱——注定不可能专心。建筑系的学生、爱好者或研究者可能会为了体验黒川纪章的中银胶囊大楼特地去住它,但即便如此我相信她也没有看到全部。若是普通的商务客(那栋楼原本的目标客户)就更别提了。她们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这栋建筑有什么讲究,但她们能感受到。本雅明把对建筑的体验分为视觉(optical)和触觉(tactile)两个部分,上面说的「能感受到」就是 tactile 的部分。建筑和雕塑不一样的那部分东西就是 tactile。</p> <p>不要忘记本雅明是一个左派理论家,他在《机》里的思考是基于民众(mass)权利提升这一事实进行的。妳可以数数他用了多少次无产阶级、革命一类的词。他特地强调摄影术在时间上和社会主义同时出现,也是为了这个。所以当他思考建筑和电影时,最关注的是「这两种艺术让普通人也可以享用了」。而妳的立论是从建筑的研究者出发的。研究者在生活中当然也是建筑的使用者,但当他们研究建筑的时候就不是。</p> <p>所谓「可以不专心欣赏的艺术」在今天已经达到了极致,不管是休闲游戏,还是美剧,甚至弹幕这一现象都可以如此解释。本雅明当然看不到今天,但他看出了建筑是这种特殊的「人与艺术的关系」的先驱。我觉得这个想法是相当透彻的。视觉和触觉(观看和使用)这两个维度,至少在普通的建筑使用者那里,是不会被有意识地区分的。他们对建筑的欣赏自然也是下意识地进行的。而我认为本雅明就是在告诉当年的人们:This is fine, being immersive is not the only way towards the ‘true appreciation’ of art.</p> </blockquote> <p>Hey, Walter said this 80 years ago! 建筑这个最向往永恒性的创造,却导致了最原初的非浸入式体验。在 AR 和 VR 技术纷纷试图制造浸入式体验的今天,这一点十分值得玩味。</p> <h2>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h2> <ul> <li><a href="http://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5/06/brain-hacking/392084/">Hacking the Brain</a></li> <li><a href="http://www.newyorker.com/news/daily-comment/the-plot-against-trains">The Plot Against Trains</a></li> </ul> <h2>相关链接</h2> <ul> <li><a href="https://ipn.li/itgonglun/35/">IT 公论第三十五期:海外中国程序员系列之一:江疆(jjgod)</a></li> <li><a href="https://ipn.li/itgonglun/38/">IT 公论第三十八期:海外中国程序员系列之二:徐哲</a></li> <li><a href="https://ipn.li/itgonglun/42/">IT 公论第四十二期:海外中国程序员系列之三:WhatFont 插件作者柳成荫(Willow)</a></li> <li><a href="http://theboldapp.com/">Bold</a></li> <li><a href="http://on1.zkm.de/zkm/e/">ZKM</a></li> <li><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Swift_(programming_language)">Swift</a></li> <li><a href="http://www.producthunt.com">Product Hunt</a></li> <li><a href="http://www.shiftyjelly.com/pocketcasts">Pocket Casts</a></li> <li><a href="http://rustyshelf.org/2014/12/17/2015-the-year-of-android/">Russell Ivanovic 说 2015 年是安卓年</a></li> <li><a href="http://memegenerator.net">Meme Generator</a></li> <li><a href="http://realmacsoftware.com/clear/">Clear</a></li> <li><a href="http://vsco.co">VSCO</a></li> <li><a href="https://twitter.com/lorenb">Loren Brichter</a></li> <li><a href="https://apple4us.com/2014/01/how-to-use-additional-fonts-on-ios/">如何在 iOS 上免费(且合法地)使用额外的字体</a></li> <li><a href="https://www.fontshop.com">FontShop</a></li> <li><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Erik_Spiekermann">Erik Spiekermann</a></li> <li><a href="https://instagram.com/mycookingdiary/">Sharon Hwang 的 Instagram 账号</a></li> <li><a href="https://twitter.com/yuanhao">李元昊的 Twitter</a></li> <li><a href="https://instagram.com/yinyiiin">姜音的 Instagram 账号</a></li> </ul> <h2>人物简介</h2> <p>不鸟万如一:<a href="http://www.zijieshe.com">字节社</a>创始人。<br> 吴涛:<a href="http://typeisbeautiful.com">Type is Beautiful</a> 程序员,《内核恐慌》主播。<br> 李元昊:汽车嵌入式设备工程师,独立 iOS 开发者。<br> 姜音:平面设计师。</p>